未来应该有更多影片可以与游戏、旅游等行业交流融合,将内容生产的脚步跨入其他产业。这是大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自2015年12月31日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上映以来,该系列的每部影片都取得了好成绩。加之2020年初播出的同名网剧,“唐人街探案”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一个重要的IP,不少影评人将三部影片与一部网剧构成的这个系列称为“唐探宇宙”,视其为中国影片的系列化、IP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个系列影片的创新是如何实现的?蕴藏着创编辑怎样的思考?记者专访了《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的导演陈思诚。
影片内容生产要与其他行业交流交互
记者:《唐人街探案》系列已经拍到第三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品牌、一个IP。此前,中国虽然也曾有过一些系列影片,但大多无疾而终。近年来,你是这方面的探索者。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
陈思诚: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在每个国家拍摄的时候,它们都有各自的行业规则,而有的规则会影响拍摄。比如,这次在日本拍摄,比《唐探2》在美国拍摄的难度更大,因为美国的影片工业化水平更高。拍摄中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当地的学问和行业规则。这次大家最后达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拍摄了很多日本此前从未被拍摄过的地方。这个影片最终也会在日本上映。
记者:《唐探1》上映的时候咱们聊到,你对这个系列接下来的内容是有规划的。在这三部影片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与最初的规划相比,你的实际操作有过调整吗?
陈思诚:最初只是有一个时间上的规划,想做成系列影片。从第二部开始,大家想到了“侦探排行榜”这个概念,这就让故事具备了一个空间上的维度。有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的支撑,也就有了所谓“宇宙”概念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一开始希翼达到的: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让更多侦探加盟进来。其实“唐探”的主线影片系列在不断升级,难度越来越大。我希翼通过其他侦探的加盟,让影片更加风格化,未来每一个以不同侦探为主角的“唐探”影片都更具有个人气质。
记者:你觉得一个系列影片的成功,一个IP的形成,对中国影片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陈思诚:从影片本体考虑,好莱坞近年来最卖座的前十部影片中,大部分是系列影片,因为系列影片更容易与观众建立长久的情感互动。从影片之外考虑,我特别希翼系列影片能助力中国影片更加产业化。如果盈利模式永远只靠票房收入来支撑,影片产业很难发展壮大。
中国影片需要更多IP化基因。如果不具备这类基因,大家的内容本体跟其他行业很难实现交互。未来应该有更多影片可以与游戏、旅游等行业交流融合,将内容生产的脚步跨入其他产业。这是大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记者:你认为什么样的故事内容具备这样的基因?
陈思诚:要做成一个可以集纳各种资源、带来破圈效应的内容产品,纯粹的现实题材是很难的。我觉得,它首先应该具备超现实主义特点,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具有一定张力。比如,可以转换成卡通或者动画这样的学问符号,它具有的世界观越庞大、越扎实越好。
努力推动中国影片的工业化升级
记者:你在很多场合都谈到“唐探”系列的创作在工业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如何理解影片工业化?
陈思诚:工业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比如,制片流程的工业化。美国影片的工业化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他们的影片拍摄从预算把控、每天拍摄多少个镜头等方面着手,非常精密。所以,它在预算流程、管理把控、剧组把握上很少出错。一部影片无论从前期的资金准备,还是整个法务准备,甚至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劳务和权益保护,都非常精确。行业规则非常明确。
再如,拍摄流程的工业化。从视觉上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视觉特效,从前期筹备到落地实行,包括用最好的机器完成传统设备和拍摄方法完成不了的镜头。
记者:“唐探”系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陈思诚:大家一直都在努力做。随着制片成本增加,大家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到拍摄过程中特效镜头的运用,包括一些最新的机器运用和大场面设计调度,都进行了探索。这次,大家使用的群众演员特别多,尤其是东京涩谷那场戏,大家搭建了一个1∶1的涩谷,是真假结合拍摄的。这要求各部门配合紧密,不仅要有摄影、美术、导演、演员等传统部门,还包括很多新的视效部门。具有较强工业属性的部门都要加入进来。
探索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记者:除了工业化的尝试以外,《唐探3》与前两部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陈思诚:它的主题不像第一部、第二部那么抽象。这部的主题表达更容易被观众理解。
记者:《唐探1》上映时,大家聊到,在这个“喜剧+推理”的故事外壳里,你加入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在《唐探3》里,你的思考是什么?
陈思诚:决定去日本拍摄后,进行了很多调研。虽然反法西斯战争过去70多年,但一些问题不容回避。大家应当直面历史与现实,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过去一年来,全球公共卫生面临威胁,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个时候,应该有一类影片作品告诉大家: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家探索尝试了用通俗化的影片来表达这样的思考。
记者:拍摄《唐探1》时,国内还没有“喜剧+推理”类影片,可以说这个系列开拓了中国影片的新类型。拍到第三部,你觉得国内影片在类型片的探索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陈思诚: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影片在类型化探索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流浪地球》《哪吒》等作品都证明中国影片市场确实很大,也证明中国影片观众是非常包容的。一部影片只要在一种类型里做到了非常好的质量,就能取得积极回报。这更加鞭策我自己去做更多新类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