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都是要追根溯源的。通过万达小镇,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到非遗学问,进而深入到周边的村寨进行深度探访,死水就有了分流,就变成了活水。
丹寨万达小镇热闹的姊妹街上有一个安静的院落,青石板砌成的院墙,两扇古朴的木门,穿门而入,院内绿树成荫。屋内数十位游客安静地体验着古法造纸的神奇与快乐。抄纸、贴花、浇灌纸浆……半个小时后,一张美轮美奂的花草纸跃然眼前。
“纸会唱歌”是小镇三大非遗学问体验馆之一。店主潘玉华是个黑瘦的苗族汉子,也是当地闻名的古法造纸传承人。
“过去大家卖商品、卖纸;今天借助万达小镇的平台,大家卖流程、卖体验;以后大家要卖学问。”潘玉华说。
潘玉华的家乡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留存完好的苗族古法造纸技艺闻名于世,是中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学问遗产名录。
“大家从小就接触造纸,肩膀高过水槽的小孩就能抄纸,全村的大人都是师父。”在潘玉华的记忆里,儿时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会造纸。虽然交通不便,但因为质量好,他们的纸能卖到省会贵阳甚至省外。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继续造纸,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几分钱一张都没人要”。因为造纸填不饱肚子,中专毕业的潘玉华做起了广告企业。
但爷爷始终记挂着自己的造纸技艺,常在子孙面前念叨“谁来接班”。为了满足爷爷对造纸的不舍之情,也出于对古法造纸的爱好,2006年,潘玉华办起了造纸作坊,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别人的本子5块钱一个,你们古法造纸的本子为啥50块一个?”——很多顾客不理解古法造纸的价值,不愿买。
怎样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呢?潘玉华想到了体验制作环节,这可以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古老学问的好奇心,以及对慢生活的追求。“当游客亲身体验了古法造纸的过程,了解了这门技艺的价值,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情感,他们就不觉得这纸昂贵,就乐意购买了。”
7月3日,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之际邀请潘玉华来小镇开店宣传非遗学问。潘玉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学问都是要追根溯源的。通过万达小镇,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到非遗学问,进而深入到周边的村寨进行深度探访,死水就有了分流,就变成了活水。”
在潘玉华的带领下,石桥村已有6家作坊做起了古法造纸流程体验。不少游客通过万达小镇的“纸会唱歌”小院探访到附近的石桥村。向他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很多本地年轻人,也有从上海等地远道而来的追随者。
下一步,潘玉华打算借助万达小镇的平台把工艺品设计制作与流程体验结合起来,打造真正的规模化学问产业。
“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古老技艺失传了。我想,我可以对爷爷说‘我已经把你的事业发扬光大了’。”潘玉华说。